近日,为落实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的《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发挥专家在决策咨询、技术指导、培训交流、监测评价等方面的支撑服务作用,农业农村部成立了生态农场建设专家指导组,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严东权站长任专家指导组组长,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高尚宾研究员任副组长。

 

  专家指导组由长期从事生态农业的专家组成,在专业方向上聚焦农业绿色发展、投入品减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土壤改良修复等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研究方向,同时也覆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生态、生态补偿政策等方向。

 

  专家指导组将跟踪分析全国生态农场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提供相关研究报告,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围绕生态农场建设、生态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提出具有区域适用性的技术方案;定期开展实地调研,凝练总结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主体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开展生态农场建设技术指导,帮助组织生态农场技术推广、培训与宣传等工作。

 

专家指导组人员简介

组长

严东权,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长期从事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绿色发展、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培育、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与技术研究工作。参与编制《“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等多项战略和专项规划,担任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专家指导组组长。

        

 

副组长

骆世明,教授,我国著名农业生态学家和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专家,曾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国际化感学会执行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等。主编的《农业生态学》构建了我国农业生态学体系。研究领域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农区化感作用、稻田生态系统模拟等。

  副组长

高尚宾,二级研究员,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原副站长。长期从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农业生态补偿、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研究、技术试点示范等工作,牵头起草生态农场评价行业标准、农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地方标准等。

  专家组成员(按照姓氏笔画排序) 
 

 

马友华,安徽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第一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十、十一和第十二届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

 

王宏燕,东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分委会委员,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黑龙江省政府特聘碳汇经济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教学科研与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研究领域还包括有机农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示范、秸秆炭化产业化应用和农业固碳减排方法核算与技术推广示范等。

  戈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农科院领军人才。兼任中国昆虫学会党委书记、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应用昆虫学报》主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机制研究》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昆虫生态学及病虫害生态调控研究。研发了以功能植物种植、农田景观生态设计为核心的区域生态调控技术体系。
  尹昌斌,中国农科院农业中国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资源利用与区划团队首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英才·领军人才,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者,世界银行、亚洲开发、国际农发基金等国际机构的农业咨询专家。长期从事农业绿色发展战略、农业清洁生产、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研究工作。
  叶小梅,研究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废弃物资源利用岗位专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全国畜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化工作组委员、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中国沼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技协理事、省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乔玉辉,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生态农业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系统评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主持编写《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制修订国家/行业有机产品/生态农场标准,促进我国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
  李季,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院长。长期从事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国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协同创新平台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生物与有机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红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农业农村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中国农科院领军人才,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委员、北京微生物学会理事等。研究领域包括种养良性循环、绿色低碳技术模式及新污染物治理等。
  邹国元,研究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营养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国家乡村环境治理科技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土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北京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玉米体系产地环境岗位专家。研究领域:农业生态、面源污染防控、环境友好型肥料研发与应用。
  张卫建,中国农科院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首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农艺咨询专家。长期从事耕作制度与农田生态理论和技术研发及示范推广等工作,在农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陈欣,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生态学系主任,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担任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副主编,长期研究生物之间相作用的生态学效应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揭示了物种间的相互促进和互补利用资源是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的重要机理。
  范先鹏,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施肥与农业环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国家农业环境潜江观测实验站站长;湖北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研究领域为施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物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防控技术。
  赵建宁,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生态循环农业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农村部植物生态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天津)环境检测室主任,研究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土壤生物与土壤健康。
  姜培坤,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院长,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森林土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主要开展竹类植物生态系统碳循环和碳稳定性研究,开发稻田减污降碳协调技术。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杰出教师等荣誉称号。
  徐昌旭,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江西省农业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专家组长,江西省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家咨询组专家,江西省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专家委员会成员。研究领域:高效农作制度、生态循环农业、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障碍土壤改良。
  徐湘博,就职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兼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高级研究员。目前主要致力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等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和课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多份政策建议获国家领导人批示。
  曹林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农学会副理事长等。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稻蛙共作系统蛙行为对甲烷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等课题。主编《农业生态学原理》、《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等教材(专著)。研究领域包括生态农业与面源污染防控、农田土壤生态与碳氮循环等。
  曾昭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国家燕麦荞麦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秘书长。讲授“农业生态学”、“农业总论”和“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等课程。研究领域包括生态高效种植制度构建、作物-土壤-微生物互作机制以及宏观农业等。
  靳乐山,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生态保护补偿条例》起草专家组成员,长期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咨询顾问,为地方政府研究设计多个生态补偿机制。讲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和“环境与发展”等课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生态补偿、农业绿色发展、环境经济与政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秘书长

徐志宇,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生态农业处处长,正高级农艺师,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秸秆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领域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新闻公告

农业农村部成立生态农场建设专家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