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共同举办生态农场技术培训班,本次培训班的主题是“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有关省生态农场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农业相关的科技人员,生态农场主共500多人参加了培训。山东农业大学米庆华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严昌荣研究员、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环境保护处靳拓高级农艺师、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侯靖岳分别围绕“生物降解地膜在黄淮海地区大蒜和花生的应用前景”“我国生物降解地膜的现状与展望”“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典型模式”“欧洲农膜应用及管理”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讲解。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宝哲处长出席培训并致辞。

 

       宝哲处长在致辞中指出,希望通过这次培训,让大家对地膜污染治理这项工作有进一步深化认识。一方面地膜对粮食增产、国家的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地膜长期以来对国家造成的残留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在兼顾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要重视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提高农膜回收率,完善废旧地膜回收治理制度,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十三五期间在农膜污染治理这项工作中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效,以农膜回收行动为主抓手,目前全国的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重点地区的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总结了在制度建设、建立示范区、机制创新、科技支撑这四方面的经验。

       米庆华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什么是生物降解地膜以及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并用“黄淮海地区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在花生与大蒜的应用技术”两个案例上展示了超薄生物降解地膜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在农艺、应用成本、资源利用等三个方面的优势。报告最后介绍了超薄生物降解地膜在花生与大蒜生产应用上存在的问题,技术创新的重点以及应用展望的方向。

       严昌荣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地膜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持续发展,地膜污染回收创新等三个方面存在的现实挑战。就生物降解地膜研发应用现状作系统分析,在生物降解地膜发展的应用路径 、研究应用进展、与传统地膜比较等三方面作具体介绍。报告最后展望了生物降解地膜的发展前景。

       高级农艺师靳拓详细介绍了废旧地膜污染治理典型的十大模式,并在报告中介绍,十三五期间农膜回收行动的主要工作成果,在样板打造方面,甘肃、新疆、内蒙古建设了100个农膜回收重点县,在体系建设方面累计扶持建设回收加工企业400余家、回收网点3000余个,在机制创新方面探索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机制、回收区域补偿制度试点。报告提出下一步工作计划,从十四五开始,对农膜治理工作进行调整,将十三五期间以回收为主的模式转换为十四五期间更加注重前端的科学使用以带动后端的有效回收模式。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侯靖岳在报告中介绍了全球农用塑料农膜使用情况以及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地膜收集与回收现状,系统介绍了欧洲对地膜话题关注的原因,欧洲地膜的离田率只有75%,大约11年之后当地的作物就会减产11%,如果持续这样的情况21年,作物的减产会达到24%;通过优化方案技术手段,如果地膜的离田率达到97.5%,减产11%的情况会推迟到103年,所以出于粮食安全的长远考虑,欧洲认为地膜的回收工作是刻不容缓的。报告最后介绍了欧洲地区以减少塑料使用、传统塑料的系统管理、全生物降解地膜作为替代等三个方面为思路去解决地膜污染问题。

新闻公告

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技术培训班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