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上黎生态牧业有限公司

智能牧场,智慧养牛

基本情况

       上黎生态牧场坐落于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里心镇上黎村,是集奶牛养殖、科普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奶牛观光牧场,农场总面积3470亩。牧场建有牛舍17栋、干湿分离1栋、干草棚1栋、精料1栋、挤奶厅2座、污水处理厂1座、青贮库7个,消防水池1座、氧化塘8个、其它附属设施7座,实现从奶牛高山养殖到观光旅游、文旅康养及牧场体验的链条式发展,打造出田园牧歌的和谐画面。

 

主要做法

       智能化系统应用,布局全生态产业链

       农场通过应用自动化精准饲喂系统实现自动化精准饲喂与分级管理;通过应用智能环控系统实现饲养环境自动调节;通过应用智能繁育管理系统实现奶牛发情、受孕监测以及辅助兽医判断疾病等功能;牧场配备德国GEA进口的转盘式挤奶机,可以自动挤奶,并实时监控奶厅运转情况,实时分析挤奶数据。牧场采用监控系统进行远程可视化管理,可通过电脑、手机实现远距离实时监管牧场各场区。

 

       粪污资源化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牧场配备自动刮粪机、固液分离机、吸粪车、智能沼液资源化利用系统,使得牧场的粪污通过“沼液还田+固体粪肥外售”模式进行资源化利用。促进了区域农业生产废弃物生态消纳和循环利用,种植业与养殖业相互融合,实现全消纳、零排放目标;牧场采用沼液智能化施用设备,根据农作物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的水肥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时、定量、定点地直接提供给农作物,实现节能、节水、 节肥。

 

 

       智慧牧场建设,提高劳动生产率

       建设智慧牧场,通过精准科学的数字化控制手段进行奶牛产奶和管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投入品使用,有效避免用水、用药和饲喂等行为的过度化和滥用,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资源消耗降低和牧场绿色低碳运营、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品牌打造

       农场以发展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为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文化旅游为支撑,以富民强县为根本,立足县域特色优势,形成“牧业+农业+制造+文旅”三产合一,打造集特色产业、旅行观光、休闲度假、文创教育等全产业链田园综合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带动当地百姓创业。

 

国营竹溪综合农场

打造标准化茶园,茶旅融合

基本情况

       竹溪综合农场位于湖北省竹溪县泉溪镇杨家朳,具有良好的生态、林地、产业优势,主要以茶叶、猕猴桃、五月桃种植为主,山边、路边、地边全部绿化美化,属典型的高山生态农场。农场总面积3200亩,其中有机茶园1500亩、生态桃园100亩、生态猕猴桃园100亩,茶叶加工、仓储车间及其他占地约5亩,茶园分布海拔1200米左右,年产高、中档有机绿茶、红茶1.5万公斤以上。

主要做法

       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做好有机文章

       坚持有机生产。茶园始终坚持不施农药、化肥、不使用任何除草剂,连续多年通过茶叶有机认证,坚持人工除草、深耕,坚持用太阳能杀虫灯、石硫合剂清园消毒等防治病虫害措施。2017年开始,对低产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新建无性系优质茶园200亩,新建和改建三个茶叶加工车间,实施“智慧茶园”建设项目。

       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农场内茶园、果园按照有机产品标准进行种植管理,使用有机肥料替代化肥,提高土壤活性、通透性和土壤肥力。采用秸秆、杂草还田,增加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增加孔隙度。茶园(果园)行间覆盖20厘米厚的杂草或农作物秸秆,杂草腐烂后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栽培紫花苜蓿、三叶草等绿肥,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质和氮素,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及土壤的理化性状。深耕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厚度,提高土壤的保水和蓄水能力,从而实现作物高产稳定和提升品质。

        环境保护措施

       对农用地膜(防草布)、有机肥包装物,进行有偿回收。利用丰富的山泉水资源,自建生活饮水供水站,生活污水全部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利用人工湿地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地边、沟边、山边进行规范化整理,砌防土墙、种植花草,防治水土流失。

       建设高山富美农场,打造三产融合创新基地

       规划建设了游客中心、营盘山峡谷体验区、百草溪游览区、营盘山宿营区、板岩子户外活动区等六大功能区。着力打造茶旅、林旅、农旅融合发展基地。把茶园建成花园,把场区建成景区,把景区建成产业园区。打造集旅游度假、休闲养生和有机茶叶、猕猴桃采摘体验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小镇——“海棠小镇”。

 

 

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

农民合作经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

 

基本情况

       戴庄村位于江苏茅山丘陵核心地区,总面积10.4平方千米,其中低山、岗坡占70%,耕地7300亩,其中水田3000亩。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6年,目前全村866户中有812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连接机制。该合作社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采用健康栽培、健康饲养技术,开展林下循环种养+水稻生态种养,在生产中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形成“戴庄经验”,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江苏省丘陵山区在“两山”理念指导下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一个生动案例。

 

主要做法

       坚持“六个统一”,村集体共建共享

       合作社统一规划生产布局、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统一供应农资、统一品牌、统一组织产品销售。农场按地貌类型进行生态农业布局,在水田开展有机水稻生态种养,改造岗坡地为经济林,开展林下循环种养殖。聘请农业专家赵亚夫担任总顾问,全村务农村民都加人合作社,村党委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社干部相互交叉任职,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协同经营模式,村集体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科学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土地、道路,兴修水利,发展必要的设施农业,引进适合有机栽培的农业机械。如适合再生稻的收割机械,减少前茬收割机碾压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种粮收入。

       有机水稻生态种养模式

       实行有机水稻—紫云英(养鹅)轮作,采用优良品种一醋液(温水)浸种→合理稀植→养鸭(米糠)除草的技术路线,基本依靠农场自产的副产品(绿肥、稻草、米糠、稻谷壳炭、羊粪等),实现种养循环,污染零排放。选用优质水稻品种,利用越光稻生长期短、病虫害轻、需肥量少等优点,减少投入品施用量。严格不用化肥、化学农药,尽可能少用或不用生物农药。通过有机水稻再生栽培技术,提高水稻亩产量,大幅降低水稻生产成本。引进适合有机栽培的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率。

       林下循环种养模式

       在经济林下放养鸡、鸭、鹅1.5万只,建设发酵床养猪棚2100平方米、林下发酵床养鸡棚3000平方米、羊棚500平方米,建有生态牧场80亩。林下循环种养模式是地上种果树,果树下养家禽,养殖场地面铺醋糟作为发酵床,果树修剪的枝条作为发酵床的铺垫物,家禽粪便在醋糟发酵床分解为有机肥和菌体蛋白,有机肥供果树生长,次果和菌体蛋白用于喂养家禽,形成产品循环生产模式。

       近年来,在所属农场发现野生娃娃鱼和野生猕猴两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群落,在有机稻田中发现了10纲20目130种小型野生动物,隔壁村稻田中发现二十几种,繁多的生物种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网,农作物的虫害显著减轻。

走进国家级生态农场,铺就乡村生态振兴之路(第2期)

关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