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美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开展湖羊—粮油、花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基本情况

 

 

 

 

安吉美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子湖镇高禹村,占地550亩,是一家以种植、养殖、有机肥料生产和生态观光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农场。采用“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与村集体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用于农场的生产管理,积极探索秸秆喂羊、种草养羊新技术,形成了芦笋秸秆养羊、茭白秸秆养羊、笋壳喂羊等一大批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利用的新模式。承担多个生态农业项目,与浙江大学开展深度合作,先后成为浙江大学湖州市现代农业产学研联盟示范基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主要做法

 

 

 

 

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

 

实施湖羊—粮油、花卉生态循环技术示范,通过羊粪发酵,为粮油、花卉提供优质有机肥,改良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有利于提高粮油、花卉的品质,养殖的废水通过无害化处理进入农田、花卉基地,实现无公害安全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有利于推进山青水净行动,生态效益显著。

 

 

全面推行有机替代、测土配方技术

 

农场通过稻草秸秆还园、畜禽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措施,提高农田的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减少农田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依赖,化肥的使用量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有效地带动周边合作社、农户和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

 

 

完善硬件体系

 

农场有湖羊饲养区16000平米,饲料加工区1200平米,羊粪堆沤场地500平米、污水发酵池216立方米、青饲料堆沤池1420立方米、集雨池2360立方米、雨污分离沟240米、污水沟230米、秸秆饲料等仓库576平米、泵房1座、秸秆粉碎机1套、喂料车2台、取料机1台,铲车2台,检测设备1套,电瓶板车4辆、花卉大棚12000平米,喷滴灌设施1套,管理房589平米。

 

 

 

寿宁县臻锌园葡萄专业合作社

葡萄生态种植

 

 

 

基本情况

 

 

 

 

寿宁县臻锌园葡萄专业合作社位于福建省寿宁县凤阳镇大石村,成立于2014年,累计流转土地1600亩,种植有1300亩设施大棚晚熟鲜食葡萄,累计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高山设施温室大棚葡萄(鲜食)4000多亩,年产值6000万元,是产业链条最完整、农民从中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农业主导产业。

 

 

 

 

主要做法

 

 

 

 

明确生产管理标准

 

合作社制定《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规程》《鲜食葡萄绿色食品级质量管理措施》《葡萄质量安全提升年行动计划》等。通过标准化“控产”技术,严格控制葡萄亩产量以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使种出的葡萄果穗平均35粒,均重400克,株产果6公斤左右,亩产1200公斤左右,转色均匀,大小一致,卖相好,价格高。同时,定期邀请省、市、县和宁德市农科所的农技专家进行授课指导、远程诊断,组织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队、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种植能手“一对一”挂钩帮扶,切实满足农户的技术需求。合作社提供培训、宣传、现场指导等服务,帮助全体葡萄生产种植户牢固树立生产管理意识,做到产品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上市有监测。

 

 

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园

 

结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已完成对官田洋片区60亩设施大棚葡萄园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通过智慧农业建设将实现用水灌溉的自动化;阶段施肥的智能化;成长过程的可视化;环境监测的数字化;产品销售的线上化;劳动机械的省力化;生态种植的绿色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实现节肥、节药、节水、节地(优质果提升,产值增加)和节劳。

 

 

实施化肥减量

 

主要采取增施生物有机肥、土壤酸化治理和套种绿肥栽培等技术措施,从而达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耕地内在质量,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立葡萄种植园土壤质量状况观测试验点。

 

 

开展生物和物理生态防控工作

 

合作社通过购买黄板、果蝇诱捕器、太阳能捕虫灯、驱鸟器、防鸟网和安装轨道运输车,进行物理虫害的防治;采取人工除草、套种绿肥和限根套种粮食作物进行草害防治。实现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合作社通过回收、分红“积分”和倡议重复利用等方式处理好园区“塑料薄膜、葡萄纸袋、葡萄枝条、葡萄肥料药水包装袋”等废弃物。结合“五星优质葡萄园评选”的活动,促进果园废弃物品的回收清理,改变随意丢弃果园废弃物品的习惯。

 

 

 

桐城市南山种植专业合作社

全面开展生态农业模式示范

 

 

 

基本情况

 

 

 

 

桐城市南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位于安徽省桐城市孔城镇南口村。合作社现有稳定流转耕地1400亩、林地96亩,主要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以及桃树、梨树等果树和朴树、紫薇等林木;在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生产过程、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统一组织管理、规模化种植。于2017年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机耕路、沟渠、涵闸等农田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

 

 

 

 

主要做法

 

 

 

 

加大农机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建设200米²的育秧工厂,购置1套全自动水稻播种生产线。陆续购置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圆盘犁、施肥器、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设备20余台(套),大幅提高生产效率。投资23万元购置3组稻谷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45吨,建设日生产能力15吨的小型大米加工厂。

 

推广应用生态农业技术

 

在常规农业种植基础上,对农场进行功能区划分,开展清洁生产、化肥减施、化学农药减施、生态工程防治、秸秆循环利用、生态种养、生态拦截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试验,继承发扬传统农业精髓的同时,加快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推广。

 

用养结合、秸秆还田、培肥地力

 

推广“稻肥轮作”“稻油轮作”种植模式,每年种植紫云英和油菜800余亩。紫云英直接翻耕还田,培肥地力。油菜秸秆全部机械粉碎还田,油菜籽加工后的副产品(菜籽饼)通过二次发酵生产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作为下茬水稻的肥料

 

 

水稻秸秆基质化利用

 

水稻秸秆一部分机械粉碎直接还田,一部分打捆离田,经填埋发酵、晒干、粉碎等处理生产育秧、育苗基质,替代营养土,通过机插秧再次返还到农田。

 

 

化肥减量增效

 

通过增施有机肥,施用控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和肥料增效剂,减少农场化肥用量。水稻田每亩增施高效菜籽饼肥40公斤,每季减少施用48%复合肥10公斤、尿素5公斤。通过施用控释肥、水溶肥、肥料增效剂,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肥料投入。

 

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通过保护稻田生态系统,控制农田病虫害。田间实现杀虫灯、性诱剂全覆盖;投放青蛙6000余只,捕食害虫;田埂保留杂草,种植香根草、茭白等害虫诱集和替代植物,种植芝麻等蜜源植物,保护天敌,诱杀害虫。每年实施“稻鸭共育”,利用鸭子进行农田除草。

 

 

建设稻田尾水生态拦截、监测系统

 

将原有的850米排水渠改造成生态沟渠,护坡植草,将示范区下游共8亩的低洼农田改造成人工湿地。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内种植莲藕、黄菖蒲、梭鱼草等水生植物,构建稻田尾水生态拦截、监测系统,对农田尾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进一步拦截吸收,实时监测,提高农田排水质量。

 

 

新闻公告

走进国家级生态农场,铺就乡村生态振兴之路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