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五届生态低碳农业研讨会在苏州成功举办,其中9月24日共举办两场 “圆桌对话”活动,探讨双碳目标引领下生态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在第一场以“生态低碳农业的激励政策、生态低碳农产品供应链及绿色消费、农业固碳减排的碳交易制度与市场前景”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中,嘉宾们从政策、市场等宏观层面共同探讨了生态低碳农业进一步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第二场圆桌对话围绕“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以及农业生产绿色投入品与技术服务”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在本场对话中,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院长李季,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处长、畜牧研究所养殖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叶小梅,农业农村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实验站站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邱凌,江西威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地事业部总经理王卫红,河南中远有机农业研究所所长赵建设和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林以生态农业生产链为切入点,从微观角度分享了种子、施肥、养殖、种养循环、生物防治等生态农业生产环节的多元技术知识和服务,共同探讨了生态低碳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重点难点及相应解决方案。本场圆桌对话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乔玉辉主持。

乔玉辉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有机/生态农业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系统评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连续多年主持编写《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有机产业发展》报告,制修订国家/行业有机产品/生态农场标准,促进我国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



李季:有机肥促进增产,

鼓励自建堆肥体系

李季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院长。长期从事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工作。
李季结合长期的实验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分享了有机肥对生态低碳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理论层面看,诸多实验数据表明有机肥助力实现增产。经过30年来在小麦、玉米以及蔬菜等种植过程中所进行的有关肥料的6个实验结果来看,与化肥相比,使用有机肥能实现平均增产24%。李季指出生态农业实质上就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一定量的有机肥,由此可见发展生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农业增产,保障农产品的持续稳定供给。增产则意味着增效,发展生态农业,并不会意味着生产成本升高而导致效率降低。

从实践层面看,李季表示自己团队致力于推动有机肥工业化生产,经过多年努力,已推出槽式发酵工艺、密闭槽式堆肥反应器、小型堆肥设备等多种环保技术和设备投入有机肥生产实践。下一步团队将展开低成本、处理量小、耗时短、智能化程度高且环保的生态农场堆肥处理设备的研发工作,为生态农业升级发展提供硬件支撑。由于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李季认为科学的高温堆肥发酵过程可以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基于当前堆肥技术发展现状,他极力鼓励具备相关能力条件的生态农场自行建立堆肥体系,此举不仅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保证肥料质量可控,还能推动优秀传统农业技术的传承发展。




邱凌:厌氧菌肥重要性凸显,

厌氧消化模式可复制推广

邱凌

农业农村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实验站站长、陕西省农业绿色低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致力于生物质厌氧消化、热解干馏和绿色生态农业工程与技术研究及实践。
邱凌基于厌氧消化系统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厌氧菌肥的来源、特性以及应用实践。厌氧消化系统是生态低碳农业的核心和纽带,它将种植和养殖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绿色可持续的循环体系。此前,厌氧消化系统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沼气,目前相关研究表明厌氧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发挥作用在于厌氧菌肥,因此需重新认识沼气系统,并将重点转向厌氧菌肥。

厌氧菌肥是农用废弃物通过厌氧消化产生的,与传统有机肥相比,厌氧菌肥除去沼渣和沼液外,还含有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营养物质,对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结构改善和病虫害防治具有明显作用。谈及厌氧菌肥的应用实践,邱凌表示经在梁家河村、军鑫示范养殖场、申荣家庭农场等多地实践,已建立起种植型、养殖型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厌氧消化系统,形成了相应的典型模式体系,并根据相关典型技术系统形成了配套标准,包括沼气系统的设计、建设和管理等标准,这也使得这些典型厌氧消化模式体系在全国各地复制推广得以可行和有据可依。




叶小梅: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助力研究成果成功落地

叶小梅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主要从事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农业模式研究。

作为技术应用型研究院,叶小梅表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一直行走在推动农业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利用和落地普及的路上,笃行不怠。

一是借助政府力量推广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是农田施肥管控措施、新型肥料利用、农田回流水控制等多种工程技术的集合。叶小梅表示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具有公益性,对此,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要采取了将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成果推广给政府,继而由政府接棒再次进行全国更大范围推广的方式,来推动构建标准化技术体系。

二是围绕企业需求成立产学研研究院。研究院形式灵活多样,主要依据企业核心技术需求,进行相应技术研发及研究成果推广。叶小梅表示经实践探索,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已与诸如江苏益客农牧投资有限公司等辖区范围内的企业成立70多家研究院,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助力研究成果成功落地。

三是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力进行技术推广。叶小梅表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积极与具备相关装备或管理条件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知识与设施、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更好地推动先进技术飞入寻常百姓家。第三方服务机构在提供服务时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设施应用数量及其他方面动态调整收费标准。

四是建构示范点应用场景。叶小梅表示,打造在地示范点是实现农业技术落地普及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示范点是最新技术和理念的展示窗口,也是行业从业人员的学习基地和实践平台。如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所提供的技术服务支撑下,“猪-沼-果(蔬、粮)-电-游”的生态循环“洋宇模式”和“一片田、一根草、一只羊、一袋肥”的“四个一”生态循环“东林模式”为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科研院校在生态低碳农业发展进程可以提供智力服务和技术支撑,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校智力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合力构建生态低碳农业新蓝图。




赵建设:试种老品种,

以生态平衡理念防治病虫害

赵建设

       河南中远有机农业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高品质水果、蔬菜的栽培研究和推广以及国际技术合作工作,先后被评为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赵建设表示“因为要使用大量有机肥,有些种子实际上并不适合生态农场种植”,出于此种原因,自2017年始,其团队着手收集当地老品种种子。相比起新品种种子,老品种种子尽管在产量和抗性上存在一定缺陷,但经过长期历史选择保留下的品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大价值。同时,赵建设表示会引进商业化种子品种在生态农场进行试种,部分品种能够适应有机栽培的条件。但从种子保留角度来看,由于《种子法》规定种子销售必须取得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其种子保留项目的盈利模式尚待改进,并建议不具备条件的生态农场不能把种子当作有益的项目进行推广。

此外,赵建设还详细介绍了当地利用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做法。一方面,农场以国家黄河湿地保护公园的良好生态系统为基,补充种植了乔木、灌木等木本植物和一些水生植物,为农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另一方面,依据传统生态平衡理念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采取较好的人为干预、生物农药控制害虫以及其他物理防治办法等手段防止害虫在生态多样性中获得优势地位。




王卫红:合理利用生物防治手段,

精准调控各生产环节

王卫红

       江西威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江西威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发展生物科技,以生物农药“芸苔素内酯”为核心构建产品线,研发生产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生物调节剂。目前有28-高芸苔素内酯单剂和其他复配生物调节剂10余种、营养类产品10余种、其他产品50多种。

基于多年在病虫害防治的经验,王卫红着重从生物防治角度介绍了病虫害防治的有效做法。他先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进行生物防治时的要求,即产品以生物制剂为主,时间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把握好防控时间,并需在防治时维系好生态系统。

谈及具体的病毒性、细菌性和真菌性病害防治,王卫红提出以提高植物免疫力和作物精准调控计划两手并进的方法进行生物防治。关于植物免疫力,王卫红表示植物具有免疫力,可以通过植物疫苗此类新型生物农药来提高。植物疫苗实质上是一种植物免疫诱抗药物,通过生物诱抗,激发植物自身防御体系,以达到抗病、抗虫的效果,具有显著防病、防冻、增产、改善品质等作用,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关于作物的精准调控计划,王卫红指出各种天气变化会直接影响植物体内激素,即植物内源激素,因此需要外源激素来使植物激素达到平衡,从而保证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作物精准调控计划则可以帮助植物实现激素平衡。

另外,王卫红着重介绍了该公司所开展的作物精准调控计划,即由高水平层次人才团队深入农场生产一线,充分了解农场各生产环节实际情况,对比分析多年份各项数据,最终制定出合理的种植方案和病虫害防治方案,继而将成功模式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实施。经实践检验,在作物精准调控计划服务支撑下,有机农田增产约20%-30%,水果蔬菜商品率提高约20%-30%,作物糖度平均提高2-3个度。最后,王卫红指出农业生产需多种技术各个环节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用,不是仅关注一个生产环节或凭一种技术就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李海林:以“移动式猪舍”生猪养殖

带动作物种植腾飞

李海林

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涪陵黑猪”种猪培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公司通过强化品种选育、坚持适度规模,探索科学喂养、发展种养循环、创新经营方式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林模式”。2022年,公司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
李海林着重介绍了重庆海林生猪发展有限公司独特的移动式猪舍设施和“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李海林指出出于对土地的保护和自然条件的限制,采用了架空式的移动式猪舍设备开展养猪事业,这种特色的养殖方式为作物种植提供了充足的肥料来源,经过一系列发酵程序后,形成了“猪-沼-粮,猪-沼-商,猪-沼-菜、猪-沼-果”的循环模式。另外,李海林还表示由于化肥的长期使用使当地部分土地遭到破坏,公司遂用移动式猪舍设备连接农户,采取了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最终形成了“公司+农户”的合作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降低了农户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带动企业和农户实现双向增收,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

“厌氧发酵技术是否能检测并去除动物粪便所包含的重金属?”“现有技术是否能解决有机肥的盐分问题?”“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可以用什么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嘉宾们深入浅出分享了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技术知识,也引发了台下与会嘉宾的深度思考和热烈讨论,纷纷为生态农业技术服务的成功落地建言献策。


高尚宾在圆桌对话环节的总结中表示,生态低碳农业的建设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消费者多方主体的协作参与,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在未来将会努力发挥平台力量,协助解决生态农场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痛点、难点,与各方力量携手打通生态农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

新闻公告

加快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促进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第五届生态低碳农业研讨会圆桌对话精彩回顾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