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生态农业如何实现减排固碳?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形势和未来走向如何?9月23日-9月24日,由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循环研究院(苏州)承办的第五届生态低碳农业在苏州成功举办。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严东权,中国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处长王帅,苏州市财政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黄秋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乔玉辉等特邀领导专家嘉宾汇聚一堂,围绕“发展生态低碳农业,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从政策、金融、科研等角度合力解码生态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突围之道。
“农业农村领域到2030年之前的重点任务不是碳达峰,而是减排固碳”,于康震部长指出,“近10年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总体上约占农业活动排放量的45%,是我国农业农村领域‘非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要深刻把握畜牧业减排降碳所面临的形势,充分认识畜牧业减排降碳的潜力,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畜牧业减排降碳。于康震部长结合国内外相关数据,指出当前及未来我国对畜产品的需求仍处于增长状态,须保障畜产品持续供给,但由于畜禽粪污处理、控制温室气体意味着生产管理成本的提高,致使养殖主体的行动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被有效激发。再加上,现阶段我国关于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科技支撑能力有待提高,这些种种表明畜牧业减排降碳事业任重而道远。凡事具有两面性,在了解畜牧业减排降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外,还要充分看到其潜力所在。于康震部长结合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针对畜牧业减排降碳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诸如于2021年印发《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和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指出提高畜禽生产效率、提升饲料报酬、优化粪污处理方式、促进粪肥还田利用等都是推动畜牧业减排降碳的有力手段。同时,推动畜牧业温室气体减排尽快加入碳交易市场,也是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多措并举促进畜牧业减排降碳。于康震部长深刻解读了《农业农村领域减排固碳实施方案》,指出降低单位畜禽产品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所从几方面着手:一是以畜禽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推广低蛋白日粮、全株青贮等技术和高产低排放畜禽品种,改进畜禽饲养管理,实施精准饲喂,降低单位畜禽产品肠道甲烷排放强度;二是以提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为重点,改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推广粪污密闭处理、气体收集利用或处理等技术,建立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探索实施畜禽粪污养分平衡管理,提高畜禽粪污处理水平,降低畜禽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国际形势愈加复杂,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日益成为国际谈判的焦点,而甲烷减排对我国农产品的稳定供给影响远大于欧美”。于康震部长结合国际形势,明确表示推动畜牧业减排降碳,必须以保障畜禽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前提,要将如何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如何采取经济有效的措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重要关注点。
印遇龙院士结合多方研究成果指出温室效应对地球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破坏力,而在农业领域,畜牧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约占农业总排放量的一半,因此畜牧业碳减排需要“斤斤”计较。
取“真研”化“良策”。如何推动实现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印遇龙院士从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刻分析。从舌尖上实现“双碳”目标。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全球每年食品生产相关排放的温室气体约占总排放量的34%,其中,57%的食品排放气体排放来自于动物源食品(主要是畜牧业动物养殖、土地利用、饲料等)。结合全球各国动物源食品消费结构、常见动物源食品碳排放强度和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预测数据等多方数据,未来全球畜产品需求仍会持续稳定增长。在此背景下,需以“舌尖”为首要着力点,践行绿色低碳理念。饲料源头减排技术。印遇龙院士引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关于碳中和的观点,即“养殖都是靠粮食的,减少每产一斤猪肉对粮食的消耗,就是对碳排放最大的贡献”,指出养殖业降低料肉比是对减排最大的贡献。因此,通过增加植物提取物、抑制剂,进行放牧管理、提高生产性能、基因选育、改善饲料品质和优化日粮结构等手段可以推动实现反刍家禽胃肠道甲烷减排。此外,印遇龙院士表示低蛋白日粮技术和工农业副产物饲料蛋白生产关键技术、人工合成淀粉等原料创新技术也是发展碳中和的重要方案。精准营养技术。印遇龙院士表示通过精准配方、精细管理、精准饲喂、数据共享等措施,对喂饲量、采食量、消化量和代谢量等各环节进行精准饲喂,可以有效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实现最大效率、最低碳排放、最低盐、最低硫和最低金属排放目标。养殖废弃物减排技术。印遇龙院士以生猪养殖为例,介绍层流式“源头减排+层流式有机肥智能发酵”可以合理处理和利用生猪粪便,从而减少甲烷排放量。此外,印遇龙院士还结合团队关于黑水虻生物转化猪粪过程及其机械接触物理参数研究,提出施用黑水虻可以提高蔬菜品质,提高土壤有机质,替代血浆蛋白粉。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种养结合是助力畜牧业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印遇龙院士强调,“粪便的处理和利用是种养结合的关键”。现阶段,国内已形成了“猪-沼-水生植物”模式、“猪-废弃物-种植-饲料”模式、“粪水-无土栽培”模式等多元化种养结合模式。为推动生态低碳农业进一步发展,印遇龙院士从研究者的角度提出建议。完善扶持政策,推进种养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实施。开发农业碳减排新技术。选育优质功能农业新品种资源,开发利用地方种养殖的优良种质资源。加强“种养加结合”创新链、产业链中功能成分的研究与挖掘。最后,还需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国内农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优秀农业人才。
统揽全局谋长远,严东权站长结合我国“三农”发展态势,深刻分析了现阶段生态低碳农业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即“三农”工作已进入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新发展阶段也使“三农”面临着保供、增收和环保等多重压力。着眼新形势,把握新要求,严东权站长指出“新阶段‘三农’工作必须统筹推进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必须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不掉队。必须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多目标的统一,不能单打一、只顾一头”。立足新阶段,树立新观念。站在“三农”新工作阶段节点,严东权站长进一步明确了生态低碳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低碳排放、标准生产的生态低碳农业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内在基因,是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生态低碳农业要不断适应“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必须把破解环境约束作为主攻方向、把绿色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根本支撑、把产业体系绿色升级作为发展目标、把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作为重要抓手、把支持政策绿色变革作为强劲动力、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底线要求、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中心任务,努力突破和攻克在社会认知、市场机制、政策影响、科技支撑、投入产出、监测评价等方面的不足和制约。推进新任务,迈向新征程。生态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要将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推进产业模式生态化、推进生产链条绿色化等作为主要任务,向着生态低碳发展理念广泛形成、资源节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政策法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装备支撑条件加快改善、监测评价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优质产品供给大幅提升的目标奋进。推进生态低碳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严东权站长认为必须处理好粮食安全与绿色发展、政策激励与制度约束、重点攻坚与协同治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最后,严东权站长提出希冀,希望社会多方力量的努力下,“生态农业、低碳乡村成为现实,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守住绿水青山。让保护环境的不吃亏,并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农业宏观谋划—第五届生态低碳农业研讨会特邀领导院士专家精彩观点集锦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