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北京市自2021年开始建设生态农场以来,严格贯彻落实“四高”要求,巧用“加减乘除法”,已培育17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含2023年已经完成现场考核的10家)、115家市级生态农场,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本期,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将与大家共同学习生态农场建设的北京特色实践经验。

 

北京生态农场建设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紧紧围绕“推广一批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宣传推介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构建生态农业监测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生态农业扶持政策”四项重点任务,严格落实“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规格推进、高质量建设”的要求,探索“加减乘除法”(即,模式探索上做加法、投入品应用上做减法、综合效益上做乘法、安全隐患上做除法),培育了北京收获分享、北京老宋瓜果合作社等国家级生态农场,实现了北京生态农场建设起步稳、效果好的良好开局。

1

基本情况

 

北京生态农场规范建设始于2022年9月,目前已培育建设国家级生态农场17家,其中,2022年获评7家(含2021年理事会推荐1家),2023年10家(已经完成现场考核)。培育建设市级生态农场115家,其中2022年39家、2023年76家。

 

从获评的生态农场看,特点十分明显:一是规模适度。115家已获评农场总面积4.6万亩,平均400亩,100亩及以上占78.3%。二是类型丰富。生产类型包括种植、畜牧水产养殖及种养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占86.1%,涵盖粮食、蔬菜(包含草莓、西甜瓜)、水果等品类;包含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三是认证程度高。获评生态农场获得有机产品、绿色食品、GAP、地理标志等认证的占75.7%。四是农场主体年富力强。从年龄上看,55岁以上的占11.4%,45-55岁的占46.8%,30-45岁占32.9%,35岁及以下的占8.9%;从文化程度上看,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49.4%,专科占34.2%,高中及职高占10.1%。五是建设成效明显。农场生态技术措施应用率高,基本形成资源节约、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带动周边农业绿色发展。

2

主要做法

 

 

 

 

高起点谋划

 

 

一是系统开展专题调研。先后赴朝阳、平谷、延庆等13个区进行专题调研,厘清了北京生态农场建设的基本路径,梳理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开展市区两级主管部门负责人、生态农场主参加的专题培训2期次。总结经验做法,北京分享收获、老宋瓜果专业合作社入选全国生态农场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广泛对接技术单位。拟定北京市生态农场建设方案,分层次召开座谈会3次,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等科研院校权威专家进行修改完善,反复论证操作性、可行性。邀请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中国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协会专家对北京生态农场建设工作进行面对面指导、手把手传授。三是印发专项实施方案。结合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意见》,针对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实际,制定了《北京市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实施方案》(京政农发[2022]114号),明确了北京市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任务、工作流程和保障措施,提出了计划到2025年,培育500家左右市级生态农场的目标。

 

 

 

 

高规格推进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成立北京市生态农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琦担任,成员单位包括生态建设处、种植业管理处、畜牧渔业处、兽医兽药处、宣传文化处等十个处室及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等7个局属站所。二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生态农场建设“政府主导、农场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营”的推进机制,市生态农场建设具体分为种植、畜牧、水产三个行业领域;确立了统筹协调、指导服务、评审复核、信息报送等工作制度。三是市区联动推进。各区根据本区实际,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制定本区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实施方案或按照市实施方案要求组织乡镇园区申报推荐,市局按照评选要求进行遴选。四是组织专家对接。成立北京市生态农场专家指导组,建立北京市生态农场专家智库,对已经获评的生态农场开展一对一专家对接服务。专门聘请国家生态农场建设专家指导组3名岗位专家以及农业农村部所站(中心)业内专家全程指导。

 

 

 

 

高标准要求

 

 

一是严格评选流程。落实推荐申报、形式审查、材料初评、现场复核、综合评价、结果公示等整个完整流程。邀请合作经济指导处、农安处、种植业管理处等委局处室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技推广站、北京市耕地建设保护中心、北京市农机鉴定推广站等多家单位的专家参加。二是严格评选标准。严格按照《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T/T 3667-2020)要求,参照国家级生产农场评选办法,组织初评与复核。在现场复核中,专家组查看各农场投入品减施、农田固碳减排、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多样性建设等生态技术应用情况;核查了各农场肥料、农药等投入品购买使用记录台账;听取了各农场在生态建设提升方面的措施、成效及未来规划方面的汇报并提出了复核意见。三是严格质量控制。要求申报的农场无不良信用、严重违法记录,近5年未发生过污染事故或生态环境破坏事件,执行环境污染、质量安全等生态安全问题一票否决。对于获评农场,在有效期内不定期进行专家组检查核查,同时利用社会舆论协同监督,确保生态农场质量。

 

 

 

 

高质量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充分利用首都科研教育优势,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开展现场观摩、沙龙座谈、专题报告、技术推介、经验交流和产品品鉴等六项主题活动,将培训与推介相结合,需求与平台相对接,促进农场与科研院所、农场与外部平台、农场与农场间的交流,促进农场绿色发展。二是加强动态跟踪评价。督促生态农场建立台账,对生态农场的投入产出效益、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等进行综合分析。与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展生态农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案例研究,初步探索种养绿色循环、特色精品农业、规模设施农业3种类型生态农场在固碳减排、环境友好等生态效益的评价方式,为生态农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加强政策扶持。在线上问卷调查、线下座谈等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生态农场需求对接会。协调国家生态农场建设专家指导岗位专家、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农学院,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交流会,对生态农场建设的技术规范、生产环境、生产环节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技术与路径,请专家进行一对一支持;协调市银保监局,组织中国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8家金融机构进行对接,探索金融支持生态农场政策,对获评称号的生态农场给予授信贷款、延长贷款周期、贴息补助等惠农政策;探索金融机构增设生态农场农产品线上平交易台。四是加强宣传推介。总结推广生态农场的典型经验做法,主流媒体宣传10余次,其他各类媒体转载近百次。其中人民日报《生态农场带来高品质生活好前景》,农民日报头版长篇报道《“加减乘除”算好农业绿色账—北京推进市级生态农场建设观察》,北京日报5千多字专版报道《生态农场“出圈”》、《北京生态农场唤醒田野生机》等,促进市民对生态农业技术的了解与认可,助力乡村振兴与农业绿色发展。

3

特点特色

 

 

 

 

在模式探索上做“加法”

 

 

发展循环农业三种类型。因地制宜,着重突出循环发展,构建农场内部小循环、园区间中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房山喜庆民丰农场充分利用自身林地条件,充分开展林下食用菌、林草禽复合种养、林粮林菜复合种养模式,将林地种养的树枝落叶、菌渣、菜秧残体等于与禽类养殖粪便集中混合,发酵制作有机肥料后施入林下,下茬生产再利用,实现了资源在园区内部循环利用。延庆大地聚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农场充分利用自身处理种养废弃物的优势,收集周边种养殖者的园林废弃物、厨余垃圾、养殖废弃物等,利用蚯蚓进行资源化处理,变废为宝,形成栽培基质、有机肥等供生产再利用,年处理牛粪1.5万方、园林废弃物近3万吨、尾菜5600余吨,用于本农场及其他农场,形成废弃资源在主体间的循环。在顺义区,各个生态农场的废弃物处理更为便捷。通过政府引导各方主体参与菜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率先构建“生产主体分拣堆放+镇村设立尾菜回收点+专业服务公司收集处理”的菜田废弃物回收利用“顺义模式”,实现菜田废弃物全量化处理,区域间统筹还田改良土壤结构,提高资源处理利用效率。

 

强化生态农场引领示范作用。培育一批生态农业市场主体,使其成为推进生态农业建设的领头羊,提供社会化服务带动周边。平谷的谷力生态农场承担实施区里“生态桥”工程,按照“1吨树枝兑换1吨有机肥”方式,把果树枝条废弃物、养殖废弃物等农业废弃物统一收集、统一处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制作高品质有机肥。在地表覆盖桃枝废弃物基础上,放养太平2号蚯蚓,利用蚯蚓过腹桃枝废弃物,促进桃枝废弃物分解,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其过腹产生的富含多种活性酶,有利于改良土壤。北京圣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农资服务中心,向昌平西部地区农户提供农资服务,同时建立了农残检测站点、农业废弃物回收站点和农业资源回收利用站点,开办“植物诊所”为农户免费进行病虫害防治指导与技术服务。北京绿富隆公司开发应用“烽火惠农”智能植保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植保方案及 线下植保服务,为传统植保注入“智慧”因子。

 

运用生态农业新举措。综合应用生态岛、昆虫旅馆、一体化安全用药、绿肥轮作、酵素生产、无土栽培等生态技术措施。昌平银黄农业利用农场较大范围的空地建立生态岛,种植小麦、中草药、香料等多种作物,给农场蜜蜂等各种昆虫提供食物与繁衍场所,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温室之间设立昆虫旅馆,促进农场昆虫的栖息与迁徙;引进一体化安全用药系统,实现无接触封闭配药与农药包装残液处理,促进农药废液的分解,降低农药包装回收过程中对农场环境的污染。通州郑佳农业坚持生态种植理念,林下鹅草共作,使用豆科绿肥等覆盖作物进行轮作,占农场面积达30%-50%,持续将禽畜粪便与粉碎后的秸秆还田,达到改良土壤提升有机质的效果;种植过程中,使用凿形或圆盘形装置代替有壁犁进行浅耕,只是将土壤轻微混合,减少农艺措施对土壤扰动,促进土壤固碳。房山老田农业在日光温室采用PP槽基质栽培番茄,实现栽培系统标准化,基质重复利用5年以上,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自主研发新型双层、三层高架基质栽培种植系统,提高温室空间利用率,草莓种植密度提高50%以上。

 

 

 

 

在农业投入上做“减法”

 

 

一是规范投入品使用。综合施策减少化肥、农药、农用塑料等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引进应用新型绿色投入品。化肥减量增效。一方面农场秉持种地先养土的理念,持续进行土壤改良,应用蚯蚓粪、禽畜粪便、有机肥、绿肥等作为底肥,减少化肥使用。种植过程中,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精确用肥,降低化学肥料应用,提高肥料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另一方面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补充土壤减分,避免单一元素如氮、磷聚集,对生态带来影响。农药减量增效。开展生态种植,采用“良种+良法”减少种植中病虫害发生。应用丽蚜小蜂、异色瓢虫、鱼藤酮、苦参碱、生物信息素等天敌及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怀柔天意农场番茄、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平谷槐香农业蔬菜病虫害综合各防控技术的应用,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塑料污染治理。对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膜、棚膜、农药包装、肥料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处理。在密云、怀柔等农场示范全生物降解地膜替代PE地膜,可降解吊蔓绳替代塑料绳等生态友好产品,减少农业投入品的“白色污染”。

 

二是减少资源消耗。综合应用节水、节能、节劳等技术措施,引进新产品、新设备,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操作体系。发展节水型农业。昌平万德园应用集雨设施,收集雨水用于灌溉,使用自动施肥机等水肥一体化设备技术,根据作物需求精准灌溉,节约水肥资源使用。房山中科天利自主研发的高密度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废水经沉淀后流入150亩的生态稻田,经过稻田根茎的处理后流入养殖区配套的生态处理池;经过生物处理、自然降解后,回流入养殖系统,每日补水不超过4.5%。推动节能农业发展。海淀翠湖农业在温室建造中采用新型的高密封节能保温系统增强保温节能性能,应用先进的天沟和屋面铝型材,确保防水、密封和热交换阻断使用;天然气供暖的尾气经净化处理后以CO2形式补充进温室,年固碳1000吨以上。大兴京翊峰生态农场建立U型双面拱棚、下沉式温室,提高温室内部能效。发展节劳农业。海淀翠湖农业等应用大数据及移动物联网,对温室内内的环境数据及商品化处理设备进行交互调度及管理,提高作业质量、管控能力和劳动效率。

 

 

 

 

在综合效益上做“乘法”

 

 

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培育发展北京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获评的39家市级生态农场产品认证程度高,获有机产品、绿色食品、GAP、地理标志等认证的占83.8%。以北京槐香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已成为盒马和山姆在北京地区最大的有机蔬菜本地供应商,并服务叮咚、京东等主要有机蔬菜销售渠道;打造形成“生态农场”“生态工厂”“生态农旅”三产循环发展的综合性生态品牌。诺亚农庄开业至今,已经为1.5万多户家庭提供优质有机蔬菜宅配服务。

 

发挥生态休闲价值。充分发挥北京都市农业特色,基于生态种植,积极拓展农场在观光休闲、农业科普等方面的附加价值。顺义好田园生态农业园,充分利用园区区位优势,在进行生态栽培的同时开展玉米迷宫、栽培技术展示、美食DIY等各类趣味农事体验活动,充分利用温室外部墙体、走廊两边立架等向市民传递农业民俗知识,促进市民对生态产品的了解和认可,促进产品附加价值提升;成功探索出“有机种植+订单销售+社区供应+品牌运营”的4S全产业链新模式。平谷槐香农业园,开展中小学生田间大课堂、农耕教育、田间露营、农旅采摘等活动,将生态农业、生态农场的理念实践,以现场体验的方式传递给更多的人。北京朝来农艺园打造集农、文、旅、教为一体的都市农业科技和生态农业休闲示范园。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吸纳村民就业、开展技术帮扶、提供农资服务、建立合作生产等多种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北京妙峰紫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集成多元化联结模式,以多元化带动联结方式与农户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充分发挥长效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北京天安农业以昌平小汤山、怀柔天意2个在京的自有农场为核心,在天津、河北、山东、内蒙古和甘肃等地建立生产供应基地20余个,生产面积万余亩。

 

 

 

 

在安全隐患上做“除法”

 

 

应用标准化生态农业技术。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工作管理流程,构建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以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天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例,农场通过自主开发的信息化新农场系统和蔬菜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对蔬菜的生产种植环节进行管理和管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前标准化,根据“三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原则,确保产品环境、投入品、种子符合要求;形成产地标准5个、投入品标准12个。产中标准化,通过追溯二维码实现全程追溯,确保蔬菜生产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形成育苗技术标准14个、投入品使用标准12个、安全防控标准13个、种植技术标准31个、采收技术标准3个。产后标准化,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严格蔬菜商品的风险管理;形成采后处理标准17个、田园清洁标准2个、质量验收标准8个、追溯标准3个。

 

加强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以产品质量为先,在强化生态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建立检验实验室,加强产品质量追根溯源。昌平天安农业、昌平万德农业园、顺义瑞合丰农业园、顺沿特菜基地、大兴立征春雨、延庆北菜园、绿富隆等多个农场严格标准化生产流程,建立果蔬品质检验实验室,规范产品品质、农药残留检测管理,严把质量关,加强产品溯源,经过不断积累,已逐渐形成自己品牌并在市场具有较好的知名度。

4

下步计划

 

规划生态农场产业发展路径。培育农业产业联合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着力点,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整体推进的运行方式,支持有条件的生态农场和相关服务组织,加强农业清洁生产体系建设和特色优势生态产业培育,探索农业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行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产品特色。以自产农产品为基础,因地制宜,形成农场品牌特色和农场休闲体验特色,形成四季可观赏、可体验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业态。

 

探索支持生态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体系。依托首都优势资源,探索多主体、多视角、多形式助推生态农场建设。协调在京涉农科研院所,以试点实验、创新实践等方式,为生态农场开展对接,提供技术支撑,逐步完善生态农场建设规范流程。将生态农场建设纳入一年一度的乡村振兴创新奖励名录,以奖代补。从农业资源节约、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修复等方面,探索生态农场建设的政策、技术、物资等支持途径与方式。探索金融服务于生态农场、生态农场产品与金融机构平台对接。

 

加强主体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根据一年一度的综合评价和动态监督监测情况,梳理问题,多维度开展生态技术与专业人才培育。采取互联网授课、农民互助自学、农业院校集中培训等方式,定期组织生态农场经营者和生产者参与农业绿色生产技能培训,侧重于培养生态农业生产、经营等技能,以提升生态农场绿色发展水平。

 

搭建多元化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宽生态农场融资渠道。创新多元化投融资制度,强化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有限保障对生态农业的投入,坚持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领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支持生态农场建设。建立生态农产品销售网络。利用新闻媒体生态农场专题报道、发挥电商平台、网络平台,开发自媒体直播等方式方法,加大农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增加社会认可度。积极参加产品质量认证,搭建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使生产过程可视化,公开化,实现优质优价。

 
 

 

 

 
 

 

文  |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

 

 

新闻公告

“加减乘除法”赋能北京市生态农场高速高质建设